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文赤壁,俗称赤壁公园,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湖北省黄冈市公园路。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由于历史上长江多次改道,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和"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东坡赤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贬谪黄州之后,赤壁之名日甚。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黄时写有赤壁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为“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的楼阁始建于西晋初年,距今约一千七百余年,后多次重建,现有面积五百余亩。建筑物计有二堂(二赋堂、雪堂),三楼(栖霞楼,涵晖楼,挹爽楼),二阁(碑阁,留仙阁),一斋(慨然斋),一像(东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赋堂内有一块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赋》全文;留仙阁有一幅苏东坡游赤壁全图;碑阁内有百馀块石碑,刻满苏东坡的书法。处处是东坡居士的墨宝诗词,令人不由遥想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当年的雄姿英发! 赤壁古建筑依山就势,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赤壁碑刻,闻名全国,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近三百块,其中苏轼书画碑刻一百余块,居全国苏书碑刻之冠。
碑阁,因阁内嵌有苏轼手书石刻而得。“碑阁”二字为书法家饭牛题写。清光绪年间,四川人杨葆初(字寿昌)在黄冈做知县,搜集苏轼书法名贴,“择其优者,摹成六册”取名《景苏园》法贴,并刻于石,共126块。1925年扩建赤壁,嵌于阁内,是集苏轼书法帖之大成。这批石刻因战乱曾流落市贾之手且二十载,嵌时认为只存有102块。1998年,赤壁管理处文物科王琳祥经认真考证后并撰写出《东坡赤壁国宝‘景苏园帖’全套石刻126块完整无损》论文,对此国内外媒体作了报导。因而流传七十多年的景苏园“碑刻”缺24块宣告释疑。
二赋堂为赤壁建筑中心,青瓦黄墙,平房结构内为前后二厅,占地约150平方米,门前有一小庭,院中有古树数株,布置石桌石凳,可供游人息歇。二赋堂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清代同治七年重建,因堂内刻有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堂内“二赋堂”三字为清代大学士,湖广总督李鸿章题写。前堂木壁刻有《前赤壁赋》,民国11年(1922年)程之桢书写,背面刻有《后赤壁赋》为李开侁书写。两幅木刻字,前为楷书,豪迈俊逸,后为魏书,模仿索司空(公元244年~303年,西晋著名书法家)章草体,古朴苍劲。两幅木刻,字大如拳,均为阴文。堂内左壁嵌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于民国九年书写的二赋石刻和仿苏体对联石刻:“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堂右壁刻有清末举人,号称“亚东草圣”)程明超书写的章草体二赋石刻。
坡仙亭在酹江亭的西侧,它是赤壁上重要的建筑物之一。亭内壁上嵌有苏轼亲笔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是他告别黄州时创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以及所绘月梅,寿星画像和曾任黄州知府的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著名碑刻。苏东坡平生多好,集文学家之大成,说他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美食家不为多。他不仅学识颇丰,同时还对行、道、佛有深层的研究,所以人称他为“坡仙”,“坡仙亭”由此而来。“坡仙亭”匾额为赵朴初题写。
酹江亭二赋堂西南10余步有酹江亭,是赤壁上面向南最为显眼的建筑物,此亭为清代同治七年重修。亭内北墙嵌有清康熙皇帝十八年(1679年)临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手书《前赤壁赋》书帖的石刻巨碑。碑刻上方有篆体《御书》二字,四周为龙纹图案。同治七年重修时名“御书亭”民国九年改为“酹江亭”,取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一尊还酹江月”句。亭下为赤色红色岩石古时江水从此经过,崖石还留有水流冲击及船夫撑篙的篙点痕迹。亭中墙壁还嵌有清人的多块碑刻。其中一笔大“寿”字碑很受游人临摹。“酹江亭”匾额上三字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
赤色石壁上嵌有清代书法家钟谷所书“赤壁”二字,字大于斗,字迹雄劲朴实,远近可视。
睡仙亭。北宋初年王禹偁始建该亭时名“睡足堂”,取唐代诗人杜牧“平生睡足去,云梦泽南洲”句中“睡足”二字得名。清代同治七年重修时,改名为“睡仙亭”,亭内有一石床、石枕。传说苏东坡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在此。
古石塔二赋堂西侧有一红石塔,高不足三米,结构简略粗糙,传说为赤壁建筑物中存时最久的实物之一。
水池中直径有约二米的白色石龟一具,半淹半露,为赤壁景观增添一色。放龟亭的来历是从东晋毛宝在黄州禹王城(邾城)被西晋张貉度攻破,毛宝等将士6000人战败,均淹死于赤壁之下长江中。放龟亭的故事是根据《晋书》记载:“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也。……初,宝在武昌(今鄂州市)军人有于市买得一白龟,长四、五寸,养之渐大,放诸江中。邾城之败,养龟人披铠持刀,自投入水中,如觉堕一石上,视之乃先所养白龟,长五、六尺。送之东岸,遂得龟焉”。这个故事,宋元以后就广为流传。明代郭凤仪在黄州任太守,于嘉靖28年(公元1549年)在赤壁下江边雇石匠凿一巨大白石龟,取名白龟诸。明万历10年(公元1832年)张元忭游赤壁,见“石龟蹲踞江畔”,就将赤壁上的水月亭,改为放龟亭。现在的放龟亭是清同治七年重修的,亭下那白龟仍然蹲伏于新开凿的水池之中。
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