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淡水河风光,河流汇聚,岸边青山绿树,河面上小舟扬帆,左岸的工厂,几处大烟囱高耸。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位于台北市的剑潭寺,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寺址位于剑潭北岸,而得名剑潭寺,1937年日据时期迁至现址。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乌来的溪谷,位于新北市南部的山林地区,生活着泰雅族的百姓。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见证了日本侵略霸占中国台湾罪恶历史的所谓“台湾神社”,建于1901年,1944年被火烧毁,是日本侵略者为纪念镇压义军死去的皇族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而建。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的少数民族男子,正在弯弓射箭。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卑南族的一位女子,坐在草席上,正在纺织。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高山族群中的泰雅族母子。她们手牵手,光着脚站在路中。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泰雅族的老妇人,双颊和额头上有着黑色的刺青,传说以前泰雅族的年轻女子们,不明原因而连续死亡,直到一女梦见祖先告知纹面能避祸,后来果然不再有人死于非命,因而纹面习俗流传至今。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泰雅族群建于山坡的集体谷仓,用于存放粮食,供聚集一起的家庭使用。
42回(1927年11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纺织的珠裙,左边为女子缠腰之用,右边是盛装之服,均有织贝之纹。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分布于台湾省中部山脉武仑族百姓,两人正交杯共饮。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的玉山风光,当时日本占领期间,将其名改为新高山,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回玉山。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的阿里山风光,阿里山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因一首“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而广为人知。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的日月潭风光,水清如镜,岸边村落,大多是茅屋相聚,水上一艘小木船,两人划桨,一对母子正坐在船头。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日月潭旁的高山族,即为妇女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在用杵捣米。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位于台湾省眉溪雾社的高山族人,低矮的茅草屋旁,一位老人坐在地上,一个妇女抱着孩童。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眉溪的高山族村落,一间间的茅屋,成排的连在一起,中间的空地,聚集了三三两两的村民。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的高山族猎人,日本占领台湾后,为防止猎人反抗,对猎人加强管理,打猎时需到警察处领取枪和五发子弹,期限是一周到十日之间。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雾社的高山族,聚在在一起边舞边歌,共同饮酒。
43回(1927年12月出版,摄于1927年5月),台湾省浊水溪的竹筏,筏夫撑筏运输来往两岸。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