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西高原上有着众多大草原 相对于那些著名的大草原而处在川藏北线上的龙灯草原似乎不怎么被人关注到 它就像一个藏在闺房中美丽的藏族姑娘 不深入草原 很难发现那如画的风景 热情淳朴的牧民 还有那些神奇的传说 令人着迷
回城后的许多天里 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个身影 夜幕徐徐落下之余 一众众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牧场逐步向黛青色的夜空中隐去 坡地上星星点点的牦牛也向着牛圈移动着 一个牧牛少年向我迎来 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 寒风吹起他的短发 围巾随风飞舞
这少年便是11岁的他青加
传说格萨尔王当年在龙灯草原上搭建了一座全藏区最大的直径约近百米的帐篷用于点将 还接来了妃子和父母一起居住 不幸的是他母亲长眠于后山之上 为纪念英雄的母亲 将士们在后山插满白旗 后人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添置经幡 越积越多 蔚为壮观
长风呼啸 梦里吹角连营 泪洒至亲魂
牧人对牦牛的情感是无法言说的 在最冷的天气里 牧人们自己挨冻也要给病弱的牦牛盖上一块裘毯 扶着牦牛角喃喃唠叨几句 跟家庭成员一样一样的
四月的龙灯牧场 依然经常飞雪漫天 班玛德吉将山坡上的牦牛赶回牛圈 并给它们喂食有糌粑粉的酥油汤茶 以增进御寒力
威震寰宇的雄狮大王格萨尔是古代藏族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据说是莲花花生大士的化身 他是古代藏族的英雄 他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格萨尔王东征时曾在龙灯草原安营扎寨 点将练兵 遥想当年这里曾金戈铁马 旌旗飘飘 英雄们从这里开拔奔向四面八方......因而这片草原在藏语叫作“格萨尔通” 意为“格萨尔王征战过的草原”
三岁半的拉加措紧紧的依偎着父亲的身边 眼神中对我们这些山外来客充满着好奇
牛的驯养历史大概在距今3500至4500年前就开始了 而在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上 牦牛以憨厚 忠勇 悲悯 尽命的品性成为藏族人民密不可分的一份子 并且深刻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 承载着他们的善良与勤劳 坚韧与厚重 成为青藏高原上一个独特的象征和符号
皑皑白雪 加上强烈的紫外线 刺痛得我双眼难以睁开 一小女孩在原野上骑着小自行车自由的玩耍着
这些我们缺氧的土地上 却是他们自由的高地
格萨尔王的爱妃珠姆常在泉水边洗头 一日将一块翡翠头饰忘在泉边 第二日寻去时发现已形成一个碧波海子 她洗掉的头发也变成了海子中的水草
湖中间的水草在湖边四周的草还是黄的时候 它就已经是绿的 而当别的草变绿的时候它却变成黄色的了
传说湖中的金草是吉祥之物 时节合适 有缘人还能找到印了六字真言的金草
他青加告诉我说他家96头牦牛里他最怕这头白牦牛了 说它脾气不好 角还很厉害 会顶人
夜风中的白牦牛正扭头极目远方 挺立的犄角像插在头上的两把尖刀 平静沉默着 却威风凛凛
亚玛呷他身材高大 胸膛像雪山一样宽厚 女儿连奔带跑的紧随其后 在人烟稀少的雪域高原 仍怕一眨眼就跟丢了再也找不着似的
|
|
-
-
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老银川一条街)
位于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又称"老银川一条街"以复制原"宁夏省国民政府"即俗称"马鸿逵官邸"的建筑物为中轴,以解放前银川市最繁华的"柳树巷"为蓝本,镇北堡西部影城打造的"老银川一条街",再现了当年的老商铺、老街巷,游客可立体地观赏银川旧貌。街长120米,街道两侧店铺分建6个400-500平方米的大厅:有银川市历史展、消防科普教育展、台港日韩小商品小食品小饰物专卖场--新奇特、承天寺戏园等。
-
秦人古洞,穿过秦人古洞,就进入了世外桃源。洞外是一个荒古神奇的世界。秦时明月,照耀着远古;晨钟暮鼓,传递着苍凉;良田美池,流淌着自由;黄发垂髫,共享怡乐。那古朴的秦居,芳香的擂茶;那深巷的犬吠,桑颠的鸡呜;那戏台的古典,牧童的村笛;那油榨的"吭啃",水车的轻摇;那秦剑楚刀,石磨瓦罐;那拈藤老树,谷风幽泉,真乃天下奇景。
秦人村景区2.5平方公里,其中有长1000余米的竹廊,形式古雅,结构精巧,堪称天下一绝。沿景点线索,即可步武陵渔朗踪迹,游览人间仙境。
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处武陵山深腹,四围重山阻隔,堪称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独秀。洞中多少岁月,尘世几度春秋?与世隔绝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钟暮鼓,向天下游客一声声倾诉着久远的历史和岁月的苍凉。幽处武陵山深腹,四围重山阻隔,堪称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独秀。洞中多少岁月,尘世几度春秋?与世隔绝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钟暮鼓,向天下游客一声声倾诉着久远的历史和岁月的苍凉。
竹廊誉为天下第一绝,全长1168米。廊亭相闻,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远观蛇行龙腾,气势非凡,古意野趣,淋漓尽致。廊内高挂诗词对联,两旁栽植各类花竹。一览可饱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沧桑。
公议堂为回廊形穿斗式木构古典建筑。传为秦人所建,后多次重修。内有院坪、戏台和鱼池。
-
-
二贤庄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堠北庄镇湛上、暴马、蒋村三村之间的高岗上。是隋末唐初瓦岗农民起义军重要领袖单雄信及单雄忠的故居。单氏双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深得百姓拥戴,遂被敬谓二贤,住所改名二贤庄。相传山东好汉秦琼卖马、养病,李密落荒避难的故事发生于此。这里是孕育产生《说唐》、《隋唐演义》等历史文学名著的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二贤庄,在文学作品中和当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贤庄"的叫法,此叫法据尚进才讲,是因为二贤庄位于古潞州府治西门外八里(隋制,1里约等于今0.5华里)的地方。而这个距离,和今天的上党门距二贤庄的距离(约4华里)也是一致的。
二贤庄并不是一个村子,它是一个独立的,地势明显高出周围村寨的封闭性庄园。二贤庄宅院尽管缺乏正史和地方志的记载,这种地势作为一种反体制的地方豪强势力的据点,作为一种军事或半军事建筑的依托在事实上是很适宜的。而据当地五六位老年人的回忆,在六七十年前,庄子右面是一条深沟,人称柳荒沟,人们一般避免行走;庄后和庄左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河,从河滩仰望庄园更是崖壁百丈;庄子前面有一条黄土路可通庄园,从路上往庄上看,除了满眼土崖和酸枣圪针树,什么也看不见。到了当代,站在进庄的路上就能看见那片新修的仿古庄园。
-
相隔十二年,第二次来到宏村,时光如水,一轮生肖,已然轮回,如果说第一次来到宏村,匆匆一瞥,还有些青涩之感,今朝的宏村,却是热闹繁华益胜,是夜,入住村内客栈,弯月如钩,后半夜,被噼里啪啦之声惊醒,原是一阵急雨,敲打在屋檐上,正如辛弃疾的一首词中所写:”夜语南堂新瓦响,三更急雨珊珊“。待得朦朦胧胧再眠,醒来已是清晨,推开窗户,天已大亮,起床之后出得客栈,第一次感受宏村之晨景,只见 逼 仄的街巷内,石板路上,来往行人甚寡,除了村民,便是零星的游人。
走到月沼,雨后的空气,清新沁人,半月状的池塘,两旁徽州民居,高低不一,交错相依,马头墙的黑檐,如大写的‘一’字,斑驳的灰白墙面,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画意盎然。
村民在塘边洗菜洗衣,游人或拍,或游,身上各色的衣装,色彩斑斓,让这黑白灰的古村,显得更加生动。
宏村的汪家宗祠,便在半月的直边,临塘矗立,整体的村落规划,风水的考量,见证了汪氏祖先的过人智慧。
洗菜洗物时,只见一圈圈波纹在月沼中荡漾,寻常的一天,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位当地村民,撑着竹筏,沿着月沼的岸边,来回捞取垃圾,让月沼始终以最美的面貌出现。
正前方的一座大宅,历史上为一大户人家所有,高屋重檐,四方合围,气势宏大,建国后对地主的分地分房,安装房间分给了不同的村民,现在就成了各家分据状态。
从月沼旁的巷子一直走到村外的南湖,此时恰是雨后初晴,远山雾气弥漫,湖面荷叶田田,青绿可人,湖中的一道长堤,一座石桥拱然水中,这就是画桥。
晨日初升,照亮了古村,南湖,翠绿的荷叶,还有湖畔的古民居。
游人在桥上,边游边摄,共享这画中的宏村美景。
南湖岸边的民居,倒映在湖面上,白色院墙,绿色岸树,掩映一起,清韵之极。
如今的宏村,已经成为全国美术专业学生的写生基地,孩子们早早占领了最佳位置,沿湖一圈,处处都是画板,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湖对面的南湖书院,明末始建,几百年来,宏村的先民,便在此,从孩提发蒙,一代一代,在书院的读书声中,连绵至今。
一队身着红衣的写生团队,正从画桥上鱼贯而行,大红的服饰与碧绿的荷叶,趣意横生。
正在写生的学生们,将眼前的南湖美景,一笔笔勾勒涂抹到画纸上,这才是真正的画里宏村。
宏志堂前的街巷。
一位红裙女子,正回眸门内。古时的大家闺秀,只能在闺房中锁闭,如今的时代,已是自由处处行了。
门檐的砖雕,雕刻精美,见证了徽州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
宏志堂内的木雕柱椽。正中所雕,人物众多,形象生动。
一位艺术家正在巷口,画着他眼中的古村。
村民抱着孩子,在相互闲聊。
斑驳的墙面,青石板路,见证了古村的历史。
一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收拾才从地里摘下的蔬菜,这一刻,古巷了无行人,让古村瞬间回到了以前的时光中,令人不知今夕何夕。
|
|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每每想起白居易的这首诗,思绪总会飘向那风景如画的江南。于是便有了一年之内相隔仅3个月的又一次江南寻梦记。
8月5日中午火车晚点到达杭州东站,刚下火车我们就马上赶往在摄影圈已蜚声中外的石潭村。石潭村位于著名的旅游城市黄山市歙县东南,新安江的支流华源河畔。
这是一个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她依山傍水的村落布局,静谧幽深的街巷格式(石潭十八巷),诗情画意的村边水口景观,淡雅明快的建筑色调,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景, 精湛华丽的装饰风格,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驱车前往石潭村,一路上风景独好 。快到石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不知名的古桥,初入徽州,大家对这座古桥特感兴趣,纷纷下车拍照。
那沧桑古老的石桥,蜿蜒的河道,夹河的屋宇,木柱廊檐,枕水而居的村民,描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旖旎画面。
从古桥往前,很快到达石潭村。这是一个有着悠远历史的、典型的江南古村落。清冽的山泉汇成小河蜿蜒而过,拾级而上的水埠头,浣衣的村妇,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处处入景。
进入石潭老街的古桥有百年的历史,精巧别致,古朴优雅,宛如长虹卧波,河水清幽。拾桥而过,凉亭小憩,青石板的石潭古栈道就蜿蜒在这几字形的华源河畔。
伫立桥上,看两岸枕水的街坊,一副活脱脱的原生态民俗画面。不同于旅游开发的古村镇,这里有百姓的鲜活的日子,那些恬静悠闲的慢板,轻易就能使人深陷于历史连绵的回眸中。
走进石潭,走过青石板铺成的、窄窄的、悠长的小巷,撑着油纸伞......会让人恍惚中,如入旧日岁月,不着边际, 厚重而忧伤----
古老的剃头坊 、肉铺 、糕点铺 , 静默柔软的阳光下耄耋的老人。吴氏宗祠,春晖堂,叙伦堂---精致典雅的建筑风格凸现了当年吴姓家族香火鼎盛的历史,沉淀着岁月的沧桑。
穿行在这个不染铅华的古村,放下所有的繁忙与疲惫,细细品味古老匠心独运的木雕,仿佛可以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街市傍水而建,小桥越水而立,明清古居、栈亭尚存---
漫步村中,一座古桥,一个门楼、一个水埠、一处池塘,都会成为摄影师竞相追逐的目标。我就这样踏着青石板的路面, 静静地走着,慢慢地看着,品着墙上那斑驳的历史,恍然穿越时空。
村子不大, 很快在村子转了一圈。然后由村中的古栈道一路登山,山道不足两尺宽,有一半的路是一色的石板铺就。
站在村后的高处看石潭村,又是另一番景致---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倚山而立,在葱茏的绿色掩映中,黑白相间,令人流连忘返。
下山时,村民告诉我,石潭最美的季节在春季。这时山寨云雾缭绕,金黄的油菜花大肆铺展在山坡上,田野里,河之洲,宛如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桃红李白点缀其中,到处是花的海洋,到处是色彩的世界。我想,我定会在来年的春天再次走进石潭,走进花海的世界---
|
|
-
石潭村,位于安徽省歙县霞坑镇,历史悠久,自南宋建炎年间由吴氏宗族迁来建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古时徽州地区的歙县、旌德、绩溪的徽商从新安江到苏杭大多从石潭经过,石潭村建村以来,枝繁叶茂,人才辈出,除了求学致仕,在外经商的也人数众多,解放初期的上海,甚至还有一条石潭巷,足见石潭徽商的影响力之大。
二月末的初春,与友人一道,从新安江一路行来,来到慕名已久的石潭,已是日暮时分,草草休息后,次日晨起,便向石潭高山处进发,期待着日出后的云海奇观。
沿着陡峭的盘山路,车行至路旁的一处观景台停下,只见东方破晓,霞光染亮了天空。对面高山蓦然出现一处徽派村落,粉墙黛瓦的徽居,沿着山势交错而建,仿佛不是百姓人家,而是佛道的修炼之地。
放大镜头,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在山间,时隐时现,消失在村落之中。
路旁的粉白花朵,星星点点般挂在枝头,在晨光中,随着春风摇曳,分外清雅。
清晨时的山风,拂面而来,甚为舒畅,行至山垭处的观景亭,建在山脊,俯视两侧,群山连绵,可能是油菜花品类的不同,远处山坡的油菜花还是青绿一片,唯有此处的花儿盛开,据当地向导说,石潭油菜花四月是极盛期,与云海美景成为摄影人心目中的圣地。
向南方俯视,一处古村落出现在下方的山坡位置,晨光下,一座座徽派民居,粉墙黛瓦,相互交错,在竹林掩映下,幽美之极。
山脊的西边山峰,峰顶是一座观景亭,看似不高,爬上去倒是有些距离。
费了一些时间,路中遇到很多摄影人,他们都说我来晚了,如果想看日出还要起早些,不过我喜欢登高望远,能否看到日出并没特别期望。
在最高处,看着山间的道路,弯弯曲曲,如同盘龙般,村落都建在山上,田地虽非梯田模样,却也是一片片的贴在山坡中,不是种油菜,就是茶林,或为蔬菜。
一丛油菜花下面,几株桃树,粉红桃花正开,前方群山连绵不断,山脚下的河边,又见村落,临水而居。
朝阳下的油菜花,柔美而温暖,春光无限好,大约莫过于此了。
镜头远拍,很难想象这些大山上的村庄当初怎样建成,平地上的家家户户,可能是开门见山,不过那是仰视,而这里的人家,是平视或者是俯视的开门见山,久居此处,心胸开阔必是常态了。
在山顶四望而拍,向导开始催促至下一景了,匆忙下山,两旁花儿偶有绽放。
方才于最高处俯拍了石潭的湖山村全貌,也是我们下一站要去的地方,如此美丽的村落,在向导介绍下,却有些令人惋惜,因为这个村子是废弃状态,村人都已经搬迁完,忙问向导具体原因,他说这里是滑坡风险地带,为保护村民安全,政府将此村整体搬迁了,现在成了景点,湖山村也不闻其名,直接改为”无人村“了。
近处的民居,大部分结构完整,有些的墙壁已经斑驳,早晨阳光下,好像还有些生气盎然,不过已无人烟的房屋,承载着多少辈湖山人的寻常生活,如今只有林中的鸟鸣声打破这寂静。
村后的一处古泉,还在汩汩的流着清澈的泉水。走到此处,竟然发现一位老人,油菜大约是他所种,与其聊天,他说在外不习惯,虽然迁出了,但是还回到村内居住,也只有他一人返村。
一行人告别老人,穿行于村内,好友突然招呼我们,发现一处遗存,赶过来一观,恰好是二楼位置的墙壁坍塌,留下房间的剖面,旧式木床,木桌,床头柜,木桶清晰可见,这小楼中应生活过很多代的此户人家,如今只在阳光下,以残败的样子呈现,曾经的欢声笑语,平常起居,温馨生活,早已无踪无影,每个人都是时光过客,观此景,着实令人感伤。
徽州民居的木梁,砖框,壁画,虽然缺破,却透着固有的精美。
穿过村巷,完整的房子与残垣断壁相伴,除了游人探访,当地村民几乎不来。
走过废村,向导带我们来到石潭的最佳观景平台,这里就是云海萦绕群山,油菜花隐现其中,一弯河水绕古村的美景之处,虽然我们来早了,也未遇到云海,不过也能想象到这绝美之景。
在观景台出流连忘返,四处而拍,因时间关系,向导催促再去下一景,意犹未尽便下得山去。
最后一站又回到昨晚所住的地方,这里就是开篇所述的石潭村所在,一条小河流过,建于山脚的平地中。
这是吴式宗族的祠堂,建于明朝年间,规模宏大。
偶入一户民宅,也是明朝所建。从祠堂到民家,从这些建筑可见石潭的历史与人文积淀之深。
后记:仓促而来的石潭游,虽未见到最美面目,不过也大饱眼福,不虚此行,留待明年再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