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庙,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文庙是为祭祀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建筑的。始建于民国十五年十月(公元1926年),建成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公元1929年)。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但由于它是11开间的,等级确是全国之最。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为9开间的,小的还有5开间、3开间的。由于哈尔滨文庙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因此被称为哈尔滨的“故宫”。 哈尔滨文庙,是哈埠一处典型的仿清代建筑风格古建筑群。是黑龙江省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仿古建筑群。是祭祀孔子的殿堂。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风格,雄伟壮观的气势,屹立在以西欧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的哈尔滨建筑群体之中。
哈尔滨文庙建成于1929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当时的哈尔滨没有 状元能来这座孔庙拜祀,所以正门至今没开。这就形成了哈尔滨文庙的独特一景:“倒走状元桥”。一般的情况下,状元是从正门进入,登上状元桥,经棂星门、大成门到主殿祭祀孔夫子。哈尔滨文庙由于正门没有开启,游客们只能从两侧逆行走上状元桥,然后按正常路线到主殿祭祀孔子。
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院南泮池如月,虹桥飞架,白玉雕栏玲珑。池南有"万侧宫墙"(俗称影壁墙),上镶有琉璃雕花砖。池北有棂星门,是三间四柱的木牌坊,采用了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和釜彩绘,虎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与棂星门合称"三楼"。过棂星门是主院的过厅大成门,五开间,单檐琉璃瓦庑殿顶,前后环以白玉栏杆,左右并列东西掖门,布局端然。
哈尔滨文庙没有正门,取而代之的是三座呈凸斗形,长44.85米、高5.9米,黄色琉璃庑顶殿式瓦顶,绿琉璃冰盘檐, 额枋绿地绘黄琉璃明式旋子彩画的照壁。它在拜祀孔子的庙宇中被尊称为“万仞宫墙”,以此象征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哈尔滨文庙之所以没有正门,是因为中国 民间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即无论什么地方修建拜孔庙宇,都必须由当地的状元来此拜祀孔子,然后才能推倒影壁,修建正门。
文庙的三进院落在中轴线的贯穿下层层递进,一气贯通。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向人们展示着空间之美。文庙主体建筑物使用清代最尊贵的黄琉璃瓦,即“皇顶”,它是帝王或经皇帝恩准人物所用的建筑规格。屋顶款式也使用了最高级的“庑殿顶”与“重檐庑殿顶”。彩绘为清代创造金钱大点金“金龙和玺”彩绘。
哈尔滨文庙不同于全国文庙的独到之处乃是主殿大成殿。据现存<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记载:“谨案孔子文庙,在昔为中祀,其殿九楹,为堂七,为夹室二,此旧制也。自清光绪三十二年,升孔子为大祀,而京外学官,犹仍旧贯,未之改作。今东省特别区闳规大起,创而非固,故其缔造合乎大祀之仪。……凡庙制,大成殿居中南向,为堂九,为夹室二,都十一楹”。由此可知,二院的大成殿,是按大祀祭孔仪式规格设计建造。文庙的主体正殿大成殿,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横阔9间的规格,为横阔11间(9堂2夹室)的重檐庞殿顶大殿。台基也环以玉石雕栏,廊檐色彩富丽堂皇,气势轩昂庄重。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大殿两边是两座配殿,内供孔子的弟子牌位。
哈尔滨文庙落成后,院落东南角有驮碑一座,当时年仅28岁的张学良为文庙撰写了<碑记>。《碑记》全文近500字,以其凝练精辟的文字叙述了哈尔滨的地理环境,修建文庙的历史背景、宗旨和作用。这座石碑位于文庙的第二院落,大成殿的南面。石碑通高551厘米,由碑额、碑身、碑座3部分组成。碑额的阳面刻有“文庙碑记”4个篆字,碑身的阳面刻有《碑记》正文,其阴面无字。1931年3月23日1时,首次“祭孔”大典在文庙大成殿正式举行。 ,西北角石碑,为当时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 张景惠撰写的《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碑阴刻有捐款者的名单及款额。
后院为面阔7间、单檐 歇山顶的崇圣祠,原供孔子前五代祖先,后改为书厅,东西有侧殿。1985年,在此成立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现主要建筑已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
|